關於「複利」這個詞,你可能聽過。它是金獎影帝、奧運金牌運動員、世界一流連續創業家等,背後成功的秘密。
《成功》雜誌前發行人暨總編輯戴倫,研究了成功案例和人類成就逾25年,提出了轟動全球的「複利效應(Compound Effect)」。它是一套數學公式,在時間推移下,你所投入的資產、投資或努力的價值,將帶來指數性、爆發性成長。
問題是,「複利」要獲得結果的時間較長,人們常因無法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,或認為複利是個抽象概念,使它被落地到日常生活中時難以堅持。
《知識複利》的作者期待:不僅是心法書,更是實戰方法書
當年我們決定出版《知識複利》這本書時,決定將它定調為「實戰書籍」,除了思維與心法觀點,更能提供強而有力的操作方法,使人們能延伸和使用。
但考量到,適合我們的方法,未必適合所有人,因此我們在分享書中不同方法時,皆找了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,希望透過他們的人生歷練,分享他們與此相關的實戰作法、觀點。
對此,特別感謝13位菁英領袖,親自解說書中章節:王孝梅╱成真文創與IPCP創辦人、瓦基╱閱讀前哨站站長、白慧蘭╱工作生活家主理人、李柏鋒╱台灣ETF投資學院創辦人、林宜儒╱Teachify開課快手創辦人、翁梓揚╱PressPlay共同創辦人、原詩涵╱透鏡數位內容創辦人、張瑋軒╱女人迷創辦人、陶韻智╱知名新創導師、陳顯立╱台灣電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、愛瑞克╱台大TMBA創辦人、鄭均祥╱言果學習執行長、歐陽立中╱爆文教練、暢銷作家。
其中,感謝Line台灣區前總經理陶韻智老師作為全書點評人,分享其人生的知識複利經驗談與方法,底下摘要書中陶韻智老師分享的內容,若想進一步了解觀點,可閱讀書籍或參考陶韻智老師的部落格。
大師觀點故事:Line台灣區前總經理陶韻智老師
在複利公式的觀念裡,「AX(1+B)^ C」(A 現有能力;B 修正程度;C 練習次數),每一次嘗試的成功或失敗,都會成為能力成長的土壤,所以只要我們練習次數(C)夠多、修正程度(B)夠強,沒有任何事情是學不會的。
像是我的興趣:煮菜、攀岩、投資理財,大部分是一開始不會,但憑藉著想把它們做到專家級的熱情,所以我往往會透過練習更多次的動作、更有意識的面對失敗與學習,去彌補自己的不足,一步步讓自己能在這些領域更加精進。
從物理系到電商與數位領域領導人
除了上述興趣的例子,我從過去唸書、到成為總經理、獨立董事也都是如此。
很多人會好奇我如何從物理系、環工所畢業,卻能進入電子商務與數位領域,還擔任過 Line、悠遊卡公司、鴻海富智康等不同集團公司的總經理與獨立董事。
雖然表面上我看起來是物理系、環工所畢業的學生,與數位領域相去甚遠,但事實上我在學生時期,就已經對網路充滿了憧憬,甚至還擔任過高中的電腦研習社的創社社長。
在一開始我不懂電腦、更不懂社團,於是我請教老師:「如果想學習用電腦該怎麼辦?」
老師建議:「辦社團」,於是我開始號招朋友一起建社團、研究電腦,一路到大學我繼續借用室友的電腦研究,再到研究所我已經架設不少網站;在這段學習數位的過程中,我透過多次的嘗試與練習,積累了不亞於相關科系學生的經驗與能力。
在當兵期間,我也繼研讀超過 100 本關於網路、 .com、管理領域的書,直到當完兵順利進入網路數位領域的相關公司,已經是多年積累下的水到渠成。
知識複利的挑戰:社會觀念與複利觀念不同
而在我多年來實踐知識複利的經驗中,我發現知識複利的做法,跟學校或社會的價值觀不一樣。
社會普遍的觀念,是今天跟明天,今天的機會、風險在明天也是一樣,但複利的觀念是後天與大後天的未來,今天、明天差不多的事,在未來可能會有巨大的變化。
這讓你在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挑戰是「大家普遍的想法跟你不一樣,你會很容易被指教、以及遇到各種阻力」讓你可能會在實踐的途中放棄。
但要解決這個挑戰的方法並不困難,只要「在初期就要思考問題的本質,來繞過這些挑戰」,比方說:你有個題目想找朋友來一起嘗試,但朋友不感興趣或中途放棄,可能會讓你很挫折,但如果你意識到問題的本質是找錯人,你就會找同樣願意「複利成長、跟時間當朋友、相信明天由自己創造而非被決定」的夥伴一起來參與,這樣中途放棄的挑戰,就能被有效解決。
真正的困難:積累不足
而在實踐知識複利上真正困難的問題,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學會、沒有積累出高品質的能力,就急著想要展現價值。
例如:幾年前我想開始從事顧問,因為我有經驗與相關背景,我想人們應該很願意付費買我的知識(同時我設定的條件:高費用、不交付文件、不保證成果、沒有一定形式與型態)。
但這些預想並沒有在第一天就發生,事實上,我從事顧問的前兩年都沒有客戶(當然這也是在預期中,我沒期待做顧問的第一天大家就會馬上來,肯定是需要不斷嘗試與實驗)。
這個狀況讓我開始思考:「為什麼我很懂、而客戶很需要,但卻沒有跟我買?」
於是我在嘗試了 50 個大小不一的顧問客戶中,虛心的觀察自己沒提供價值的原因,這個過程中我發現,原來我要把自己知識的價值,打磨成可以變現的價值,中間還差了蠻多步驟是之前沒學過的!
比方說:我需要在短時間內,透過提問與適當分析的教練技巧,推導出明天就能產出的行動,讓顧問客戶在一、兩個月就可以實踐這件事;而過去我自己是總經理帶兵打仗,並不需要這些技能。
一旦當我意識到自己需要這種技能,我開始進行了更多相關研究、也寫了更多的案例,一步步讓自己成為更專業的導師、顧問、教練角色。
漸漸的在兩年後開始有客戶付錢請我提供指導,我也更有信心可以給予別人當初我想要傳遞的價值,直到現在我依然還在學習教練相關的技能。
也因為這些一開始受挫、後來隨著練習而成功的經驗,讓我相信自己永遠都能使用複利公式這個絕對靠譜的方法、持續創造第二曲線(當然也要注意,我們永遠都能創造成功的第二曲線,但由於我們不確定成功的時間點,更需要耐心的投入時間)。
知識複利的變與不變
「知識就是力量」,這個觀念已經存在將近五百年,一個超過一百年的東西,我們往往就不覺得是新東西,如同桌子,會有新的形式、但放置物體本質不變;而知識複利不變的部分會比較多,它的重要性不變,始終會起到社會引導、帶來創新變化的作用。
但「知識複利」的型態會變,現在最好的型態是透過數位媒介,比方將你的知識寫成部落格文章、錄成 Youtube 影片、線上課、直播課,這些媒介型態的影響範圍更大、用戶體驗也更好。
而「知識複利」對個人而言也是一樣重要且不變,但變的是「取得知識複利的方法」,現在知識的取得成本下降,有更多巨人的肩膀可以借用、讓我們比前一代縮短更多時間,我們所能達到的複利成果也會更大。
也因此在今天比起過往,人們意識到成為頂尖人士、獲得影響力的挑戰,也會變的更巨大;因為明天的低點,會比今天的高點高,我們得更善用知識複利,而不是達成一些知識,就能長久利用那些知識的價值來變現。
但我相信,雖然會有意見領袖的集中處,但權力更有機會釋放出來,這是個充滿機會的年代,因為傳統的意見守門人不見了!現在機會更平均,像是人在偏鄉,也有機會造就一個偉大的知識分享家。
所以知識的價值依然很重要、而高度也會更高,想要取得較為卓越的地位、或靠知識吃飯,可能是更簡單或更困難,關鍵就在於「AX(1+B)^ C」中的「C(練習次數)」條件要求與容易度都提高了,我們得想辦法練習更多次、得更頻繁的反思:面對這次的成果,我思考了嗎?我檢討了嗎?
作者觀點:知識複利的底層,是建構一套可運行的方法系統
在和陶韻智老師與不同領域專業人士交流、服務時,我們發現他們底層往往有一套基於經驗形成的方法系統(或稱作方法論,例如設計思考,即是一套方法論)。這套方法源於他們對領域的深度理解與經驗積累,藉由知識複利,能使他們突破框架與領域,達成下個階段的加速度成長。
當他們自身建構的方法系統越完整,知識體在接納外界新認知(如AI學習、互聯網思維等)時,也將擴張得更快,能產生不同創新的知識觀點、產品服務。
因此,我們也致力於成為專業人士們腳下的巨人,替他們從經驗中,提煉出方法系統,作為他們事業與影響力擴大的地基,幫助專業人士提升知識複利的成效,結合數位力量,創造無遠弗屆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