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洲企業的創新賦能者
															把我 20 幾年的哲學觀,清晰地講出來了!
室內設計師|元設計創辦人
回饋內容
為什麼想開始這段旅程?
啟程前的擔憂
我的旅程心得與收穫
把這二十年來累積的方法與價值變成一套可以傳承的系統
老實說,在與你們合作之前,我並不覺得自己在「個人品牌」這件事上有遇到什麼障礙。
過去二十年,我始終如一地實踐自己相信的原則,從設計案到生活節奏。
從 2020 年開始,我固定每週寫文章,將自己的想法與經驗慢慢梳理,也得到了許多業主與讀者的共鳴與信任。
我一直認為,設計不應只是風格表現,更重要的是協助每一位居住在空間裡的人,透過與生活場域的日常互動,逐步回到自己本來得以舒展的生命狀態。
這個信念,是我做決定時的核心依據,也是我與團隊、業主、工班互動時一貫的原則。
但隨著時間推進,我也遇到一個困境:即使已經累積了許多設計案與文字內容,真正重要的思維與工作方法,仍不容易被清楚理解。
團隊與業主也常常難以用一致的語言,去傳達我們的理念與做事方式。於是我開始思考,是否可以透過更有結構的方式,將這套經年實踐累積下來的方法與價值系統,整理得更清晰,讓它不只是我一個人用,而是能被傳承——就在這個時候,透過非常信任的朋友介紹,遇見了 Lemon(教練)。
「知識萃取」會不會只是簡單的把我的東西簡化成大家聽得懂的內容?
坦白說,我對「知識萃取」這件事,一開始是有排斥感的。
我擔心那些多年來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信念與做事方式,會被過度簡化,變成幾句標籤式語言;也擔心它們會被套進某種外加的人設或商業包裝中,失去了原本那種耐得住時間的細節與溫度。
但也正因為這樣的顧慮,我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,是一種能深入理解我工作本質的對話關係——不是為了行銷販售,而是為了讓這些已經成形的方法與經驗,能被準確理解、分享、延續。
一開始我對這段合作仍存在懷疑,抱持觀望的態度,但 Lemon(教練)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,精準切入我在意的問題點。他提出的觀察與提問,不僅直指核心,還展現出事先對我文章與作品的高度準備與理解。
而更讓我信任的,是一次又一次的專注與用心——他們不是要我變得「像誰」,而是從我自身的節奏與語言出發,一步步協助我把那些值得被結構化的經驗,轉化成可以說清楚、傳下去的語言與體系。
這種專業的投入與轉化力,讓我決定放手一試。
這次合作,更像是一場長時間的深度陪伴與自我釐清。 教練在每一個階段所提出的引導與作業,都協助我沿著二十年的實作歷程,重新串起那張我原本已經熟悉,卻未曾完整描繪過的專業地圖。
從需求會議怎麼開、案子怎麼判斷接與不接、如何與業主和工班建立信任關係,到我怎麼看待「人與空間」、「人與人的關係」——這些再熟悉不過的點一一被梳理定位,成為一套可被表述、可被傳承的系統思維。
這過程也引導我再次對焦、深挖出我一路以來從內心底層始終堅持的信念——「自然」。
這不是一個抽象概念,而是一種始終存在於我設計行動中的準則與感知方式:讓人能夠自在呼吸,不需強撐、不需合群、不需表演;讓空間成為每個人可以慢慢回到自己狀態的容器。
我一直相信,空間設計不該只是設計師的自我表演,而是一種能幫助人與自己對話、與重要關係對話、與空間共生的過程。要做到這一點,所需要的並不只是專業技術與美感,而是一種真正尊重人、相信人、理解人背後複雜生命歷程的能力。 這段合作,讓我不只是更清楚自己的完整脈絡,也讓我的團隊與業主,終於能用一致的語言去描述我們在做什麼、為什麼這樣做,又是如何做到的。
更重要的是,它沒有試圖把我變成一個「更有說服力」的人設,而是讓我原本就存在的節奏與深度,被轉譯成外部能理解、也願意尊重的形式。
如果你也有一套深刻的實踐經驗,但還找不到能幫你說清楚、說完整的方式;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價值不被貼標籤,而是被真誠理解與尊重——那麼 Lemon 這種深度協作、非公式化的陪伴模式,也許會是一條你值得試試的路。
這不是讓你「成為誰」,而是幫助你重新確認:你一直就是誰。
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之權利,除著作權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外,未經本網站所有人允許,不得任意複製、引用,如需引用,請聯繫本網站所有人。
															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
MADE WITH ❤ 檸檬知識創新
